发布日期:2021年08月26日 17:31 浏览次数:次
2021年3月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‘大思政课’我们要善用之”。善用“大思政课”,意味着要打破灌输式课堂,构建多维度学习空间,实现理论主课堂与网络新课堂的深度融合。2021年7月初,教育部、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做出了教育新基建部署,提出要构筑“互联网+教育”新平台。同时,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也倒逼着高校思政课进行信息化改革。bat365中文官方网站“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性调查”显示:71%的同学认为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线上教学较成功,64.3%的同学赞成以在线教学补充课堂教学。调查显示仍有部分同学对思政课线上教学存有疑虑,主要是因为当下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在沉浸感、资源建设、共享平台、有效激励等方面存在问题。
一是传统慕课缺乏沉浸感,交互性不够。尽管慕课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,也设置了讨论区等交流环节,但仍有不足。比如,慕课平台仅限于线上上课、考勤、交作业和考试等基本功能的满足,缺乏沉浸感和有效的兴趣激发模式;慕课平台欠缺互动性,师生、生生交流均不能即时高效地进行,制约了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可能。
二是线上思政教学资源不足,知名度不高。思政课教学需利用大量文献资源,然而线上可获取思政资源较少。一些博物馆、纪念馆的部分思政资源未数字化;有些重要红色场馆甚至没有专门网站,此外,一些红色资源知名度不高,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错位。
三是高校未建立思政课在线教学联盟,共享程度不高。大思政课背景下,打破校际界限,共建思政课在线教学联盟非常重要。目前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资源、相关平台等方面存在资源不均、质量参差不齐、重复建设等情况,不仅造成资源浪费,还导致整体发展不平衡,教学质量区别较大。
四是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激励政策不完善,教师求变动力不足。长期以来,高校思政教学形成了较固定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,许多教师习惯了熟悉的授课方式,缺乏求变意愿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重视程度不够,相关激励政策和措施不完善。
建议从打造“慕课2.0”模式,加快思政资源的影像化、数字化和网络化,建立以共享为核心的南京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联盟,落实评价考核激励政策等方面入手,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水平。
一是以党史学习为重点,打造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的“慕课2.0”模式。建设思政虚拟仿真慕课。将虚拟仿真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结合,建设沉浸式、交互式的新慕课,打造永远在线的网上思政教育基地。开发党史虚拟仿真资源。根据思政课教学特点,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及南京丰富的红色资源,开发以“雨花英烈精神”“铁军精神”等为主题的虚拟仿真资源,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党史重要事件,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党的光辉历程。
二是以数据库为载体,加快思政资源的影像化、数字化和网络化。用好现有资源,在新媒体平台开设“中国南京红色在线”宣传账号以扩大影响;把“CNKI中国党建知识资源总库”、超星“四史”学习专题资源库等纳入高校资源建设项目清单。加快推进南京市域内约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的全面影像化、数字化和网络化,既分别设计专门网站、又打造“综合、立体、丰富”的线上资源数据库,为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提供资料保障。
三是以共享为核心,建立南京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联盟。试点建设区域性虚拟教研室,加强跨专业、跨校、跨区的教研交流、协同与结对帮扶,以强带弱,推动高校优质师资和资源的互联互通、共建共享。充分挖掘和整合南京高校特色思政课教学资源,深化合作创新,搭建资源共享平台。南京现有53所高校,其中大多数学校都有丰富的红色文化、抗疫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等特色思政课资源,如河海大学“张闻天陈列馆”、晓庄学院“陶行知纪念馆”、bat365中文官方网站“北大荒七君子”、东南大学“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邱海波”等。建立思政课在线教学联盟,能更好地聚合资源、发挥聚集效应和扩大影响。
四是以教学评价和绩效考核政策为抓手,促进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,增加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、信息能力提升培训、信息化教学创新实效等指标的权重。通过智慧课堂创新应用、开展定制化培训、ISW(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)国际认证教学技能研修等措施,提升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,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牢基础。
【作者单位:bat365中文官方网站。本文为2019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(青年)项目“‘云课堂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研究”(2019-YB07)成果。来源:南京智库成果专报】